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辩论技巧 >

辩论不可承受之轻

2009-06-08 08:00 浏览:
  从“彩辩”到“雄辩”到“戏辩”到“花辩”到“儒辩”到……
  在一个讲求注意力的时代不仅办网站、搞房地产要不断抢占概念制高点,我这段时间发现连搞辩论都要不断推出新概念来俘获眼球,我在副标题中列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甩开内涵增长的概念膨胀,在经济中带来的是泡沫,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辩论中,也让人担忧。
  回想在上一次大专辩论会中,我们队也被冠以“雄辩”之名,几个辩手还都被封了个名头,将我叫个什么“独狐九剑”,听第一个人这么说还有点得意,没几天就觉得无聊,评论嘛,说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就行了,干吗非给带个大帽子。别人夸你又不好反对,否则显得清高,只好偷偷脸红,觉得跟太平天国后期把什么萝卜白菜都给封个名字好听的“王”差不多。外人看热闹,审美情趣从《水浒传》一路延续下来,各路好汉功夫不论怎样,人人都有个响亮的名头,本无足为怪。但如果辩论的“业内人士”也热衷于此道,这种虚假繁荣非辩论之福。
  并非从这届辩论会才开始,但确实我有这样的感觉,辩论在以加速度走向浮躁。
  在本届辩论赛中增加的一场表演更加让我有这样的困惑。辩论要发展固然要推陈出新,但辩论创新的内核我以为绝不在于辩手穿一身花哨的衣裳,举两件晃眼的道具,做几个夸张的动作,出现一些新名词。本来大专辩论赛的辩手要是放在几十年前都能算作准知识分子了,刻意向“小燕子”发展有老茄子刷绿漆——装嫩的感觉。或许是我的杞人之忧,我觉得这些招数可以让人一时觉得新鲜,但绝不会指向辩论的长期发展,反而会让辩论肤浅化、平面化,湮没在《非常男女》、《快乐大本营》一类的娱乐节目中,而失去其思辨性的独特魅力。辩论中有各式各样的新把戏出现,本无足为怪,大浪淘沙,沉者自沉,但一些点评者对本届辩论会中出现的噱头,在我看来确有甚过其词的赞美,虽然也许另有一番良苦用心,但恐怕有一些至少可以值得商榷的导向性问题。
  如果从广义的观赏性角度而言,办大学生电视辩论赛不如办名模辩论赛,炒作几个美女辩手,收视率肯定飙升。但电视大专辩论赛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在于它与任何的媒体节目都不同,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它以规定正反方的形式,把辩手的思维潜力推向极致;它逼你打破偏执,换位思考,站在也许你乍一听不认同的立场上思考其合理性,而这正是时代所要求的一个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的基本素质;它逼你开放头脑,重构新知,解构在大多数人眼中就那么回事,实则远非那么简单的概念和问题,它重视的不是结论而是“思”的过程。相比之下,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大专辩论赛所培养的并非斗争快感,而是重逻辑、讲道理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