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节日演讲 > 其它节日 >

“全国土地日”发言稿:重建的科学规划之路

2009-06-27 08:00 浏览:
  又是一年6月25日,又是一个“全国土地日”。在今天的这个特别日子,却因了一场痛彻人心的巨大灾害,显示出比往年更加特别的意义。
  时当震撼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发生才一个半月不到,灾后重建很自然地成为今年“土地日”的一个重大话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切思考。中国土地学会在网上组织讨论这个话题,是很有必要的。
  大震方歇,我们正面对着收拾破碎山河、重建美好家园的艰巨任务。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526号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根据条例规定,国土资源部门将在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承担重要工作任务。时隔一天----6月10日,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就支持灾区恢复和重建提出了八条共十九项政策措施。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灾后重建的集结号,我们要深刻认识土地管理工作、土地科学肩负的神圣使命,在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作用,帮助灾区人民在那片受伤的土地上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
  这次灾后重建,工程特别巨大,据四川省统计,受灾县(市)有158个,其中重灾县(市)有50个,受灾极重县(市)有32个。都江堰市,有15万人失房,上千万平方米建筑要拆迁,仅清除建筑垃圾,每天工作10小时,就需要300天。更繁重的任务是规划。有人指出,如此巨量的重建,可称为“近3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规划行为”。而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重建规划的基础性、前导性规划,既要满足灾后安置的需要,又要满足今后城乡建设和发展、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既要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又要专项编制农田保护、生态保护、土地整理等规划;既要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构建新的城乡体系,又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文化传统,更是工程浩繁、千头万绪,工作难度极高。总之,在一片扭曲的土地上规划一个新的美好家园,是对我们的最好考试,它考我们的智慧和技能,也考我们的勇气和意志。
  灾后重建,首先要建树科学发展的理念。今天,当我们追思逝去的亡灵,面对疮痍满目的灾区大地,其实不应该仅仅是悲恸;痛定思痛,还需要清醒的反思。正如一位资深土地工作者所指出的,多年来人们在构造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了那么多城镇、工厂、学校和交通设施,其中就有规划选址违反科学的因素。
  这次灾后重建的规划必须细查地层下的风险,全面调查地震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首先是遵循“趋利避害,以人为本”的原则,圈出居住安全的区域。有学者提出,不妨在更大区域范围合理选址,更大程度地集中城市人口。也就是说,重建家园不一定固守本土,完全可以迁出灾区,异地重建。中国的基本地理限制是,广阔西部的大部分区域并不适合人居,西部现有人口已经“超载”,应当更多地导向大城市,人口的集中反而会带来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如果从这样的视角审视,这次灾后重建就应当放眼西南区域甚至全国范围,不能拘于四川一省,更不能拘于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