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文明道德 > 文明礼仪 >

关于修身演讲稿:宁静致远,以静修身

2011-07-28 08:00 浏览:
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宁静致远,以静修身》。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是人们作文技巧常求要领之一;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做人举止的理想状态之一。
  静者,止也。《易》经中有“坤至柔而动以刚,至静而德方”的说法,这阐扬的是儒家伦理;孔子说“智者动,仁者静”,讲的是立身处世的规范。从哲学观点看,动静乃相对而言,万事万物都无时不在动,任何一种静止状态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与静的辨证法,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中都有。书法中的“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绘画中的“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音乐中的“凝绝不通声暂歇”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王安石曾经集前人名句成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两句境界转换,动静相映成趣,不失为“巧对”,但他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却大受贬斥,被认为是死句。因为只能使人感到自然的一片幽冷死寂,失去了生动活泼的情味。我们或可据此得出结论,所谓的静,其实有动孕育其中,艺术中写“静”易为而难工。生活中求静是难得的享受,学问中有静是进步的阶梯,因而“静”更应成为追求的目标,所谓“一动不如一静”。民谚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之说,取“老要张狂少要稳”之意。为人之初,学问之始更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因为:
  一、静是思想的前提。乔治·桑说:“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李白的《静夜思》把安静与思乡紧密结合,张九龄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把安静与思念升华。而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帕斯卡尔则明确告诉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你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你死命。但只要你会思考,纵使宇宙毁灭了你,你却仍比致你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你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你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宣言,这是多么自信负责的表述,这是多么高贵无上的思想。因此,除了安静地思考,你别无选择。
  二、静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游乐与纵情欢笑这种轻佻的举止,更不在于颂扬、阿附与颐指气使这种廉价的言谈,而在于坚忍和刚毅。换言之,在于由内而外的“静气”。这种静气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从容,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定。这种厚重如山的成熟,是不经雕琢毫无掩饰与做作的自然流露,是决无卖弄不事张扬与炫耀的铁肩担道义。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他们之所以令人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朴素。钱钟书先生说的“文章因为没有内容才写得花花绿绿”也是指成熟与成功的本质是平静和素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