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计划总结 > 心得体会 >

《叶问》观后感

2009-05-27 08:00 浏览:
  教科书翻开民族的悲剧页面。传记电影往往用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来制造人物命运的转折,叶问以及他的同辈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无用的境地。在武器强于武功,铁骑践踏武技的年代里,武者们的焦虑、彷徨、痛苦和无奈,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意义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发展的这个节点上,暴露出了香港电影一向力不从心的编剧水准。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个败笔,这个早先鲁莽憨厚的北方汉子,后来成为山贼不说,还匪夷所思地向日军出卖叶问(这个情节据说被删了,但我们从李钊的舍命提醒中可以获知)——这种突兀的性格转变、不知所踪的人物去向,还表现在武痴林兄弟的经历上,此不赘述。如此糟糕的副线设计让一众武者的生态展现差点让本片又成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版本。 
     幸好我们还可以看看廖师傅的表现。这个长相富态的中年人,算是片中国产武师的第三号人物。心高气傲又带着点小市民习气的他,现在也要为了一日三餐而与日本人比武。他的处境同样也是其他武者所必须面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被这些“粗人们”转化为既能痛打日本人、又有机会填饱肚子的实用主义和冒险主义行动。廖师傅最终死于日本人的冷枪之下,也间接地死于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他的死,加剧了习武者追求功利性的迷失:武功再好也挨不过一枪,武者何为? 
     叶问深知这一点,也因此感到茫然和失落。一身的上乘功夫,却只能去挖煤来换取一块烤地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同胞惨死而无力施救。他对妻子说 “我很没用”的时候,眼神绝望地快要死去。这里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也预示着叶问将带着困惑重新上场,去扮演一个本不该由他扮演的英雄角色。看到这里,很自然会涌起观看李连杰版《霍元甲》时的期待:集民族仇恨于一身的民间武术宗师,是否又将以一场酣畅淋漓的悲壮武打让我们再次经历爱国主义高涨的精神洗礼?然而,《叶问》终究不是抗战版的《霍元甲》。决战的前一晚,他似乎解开了许多曾经解不开的心结:是该一心习武还是尊妻教子?是该独善其身还是尽传所学?是该以身殉国还是隐忍不作?中华武术的价值在哪里?国人习武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民族大义是什么?国家伦理是什么?在人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一身的武学精髓又将如何发挥作用?……电影中,叶问自己的回答是儒家的“仁”。但我以为,一个“仁”字还不足以让他满意,因为在轻松打倒日本人之后,影片给了一个煽情的慢镜,我们看到此时的叶问依然茫然,面对着欢声雷同的同胞,他会在想些什么呢?